博古睿讲座24|道德跨越认知鸿沟的自然之桥——感知与认知的科学外在主义
2023年10月13日晚,博古睿讲座24“跨越认知鸿沟的自然之桥——感知与认知的科学外在主义”在北大书店举办。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智能科学与智能哲学中心主任刘闯教授作主讲嘉宾,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孙永平作主持人。主讲人从知识论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谈起,在实验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诸多发现为外在主义认知观提供了重要支持的背景下,基于“快慢思维”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自然之桥”的理念,用以刻画动物感知与低级认知机制,该理念还可以与“贝叶斯大脑”这一关于动物感知与行动合一的最新学说相结合,为跨越认知鸿沟的“自然之桥”理念提供认知与神经科学方面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刘闯教授在讲座开始提出心灵与外界的隔离使我们怀疑真知的可能性,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怀疑用归纳推理预测未来的可能性,盖梯尔问题告诫我们证据可以与真理完全脱钩,那么人类依靠理性和证据获得的知识还是知识吗?刘闯教授用这样一组经典的认识论问题,来引出认知鸿沟与自然之桥的理论背景与哲学关切。真知是否可能,如何确保我们得到知识而非谬误,这一直是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沿袭知识与信念之别,传统知识论有“知识=JTB”的经典定义,认为知识即“具有充足理由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只要一个人持有的信念为真、并且其有充足的理由持有该信念,那么这一信念就构成知识。
但这一经典定义似乎无法避免怀疑论的挑战。刘闯教授指出,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和休谟的经验怀疑论揭示出了认知鸿沟的存在——我们需要有充足理由的真信念才能确保真知,但是经验信念似乎永远找不到无反例的充足理由。认知内在主义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能跨越这一认知鸿沟的充足理由,为经验命题找到如数学那样的推理可靠性,希望能单纯通过理由、依据、证明等内在信念确保真知。
然而,盖梯尔(Gettier)问题的出现颠覆了内在主义的知识论进路,指出即便满足JTB条件,信念也可能不构成知识,而只是单纯撞对了运气,这便是所谓的盖梯尔情况。刘闯教授在现场用这样一个关于古玩的例子来解释什么是盖梯尔情况:一个自认为很懂古玩的人经常去古玩市场淘宝,某天恰好有一高手来到市场,出售一件非常珍稀的宋代拓本,该拓本是真品,只不过其真伪鉴别远远超出了这个市场上所有人的能力;这个自以为懂古玩的人随后来到市场,发现了这个宋拓本,自以为是地认定这是一宋拓本真品,遂买下。事后来看,此人的观点的确是对的,这件拓本的确是宋代的真品,可我们似乎并不能说他“知道”那是宋代真品,因为他看起来只是恰巧碰对了而已,并非真的拥有相关的知识。
内在主义进路因此不再行得通。人们意识到,想要消除如盖梯尔情况这样的运气因素,或许必须诉诸外在,认知鸿沟或许只能由心灵外部提供的可靠途径才能跨越,这便有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外在主义思潮。诺齐克(Nozick)的truth-tracking条件、戈德曼(Goldman)的因果链感知理论、索萨(Sosa)的德性知识论等,都在尝试通过外在于心灵的途径确保真知。
但其实在哲学史上,外在主义早有思想渊源。和传统看法不同,刘闯教授提出,笛卡尔和休谟其实可以视作外在主义者。在传统诠释中,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知识论的先驱,他做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使用“无限”等概念通过逻辑证明上帝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实体。在证明上帝存在之后,他借助上帝保证“清楚和分明之信念”为真,实质上是要求真知有外在的保障,这已经有了外在主义的倾向。而且还需注意,笛卡尔的神明保障有可能做自然性的诠释,即人们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过程,通过它得到真信念的可能是受到外在的自然规律的保障的。类似地,休谟在提出他的怀疑论之后,以“没有办法的办法”来解决怀疑论,即虽然归纳原则不具备有效性,但可以通过“习惯”、由人类与环境的“磨合”来保障信念可靠,他称之为“对怀疑论的怀疑论式解决”。这个可靠信念虽然不能总是为真,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也堪用了。这些保障真知的尝试,已经有了外在主义的思想雏形。
在刘闯教授看来,讨论真知问题有必要区分本能空间和理性空间。本能与理性的这一区分还可以对应到动物技能与人类知识之间的区别上,动物在运动和生存方面也能表现出特定的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直接借助物理信息、纯粹依靠本能达到的,它们走的是因果——本能之桥,而人类知识是通过理性空间获得的,走的是理性之桥。
不过,人也有“默会知识”,也有一些近似于本能的技能表现,这些是拥有知识的体现吗?知识必须是命题知识吗?它是否只是表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某种连续性?这个问题目前在哲学界仍有争议,刘闯教授主张这些默会知识不能解释为纯粹的因果本能,篮球运动员柯比的名言“It’s all mental!”(都是心智!)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生动风趣的解释,在他的体会中,自己精湛熟练的篮球技术仍是心智性的,而非物理性、身体性的本能,人们熟稔的那些技能不完全是纯粹物理的因果本能。
在快慢思维理论的启发之下,刘闯教授进而提出了“自然之桥”的概念,其主要内涵包括:(1)理性不是认知真理的唯一空间或桥梁。(2)与理性之桥相匹的不应该是因果—本能之桥,而应该是“自然之桥”。(3)柯比所说的“all mental”是快慢思维结合的典范。(4)自然之桥上通过的货物有非命题知识,也有命题知识,不过全真命题不多,桥上的知识只是“近似地真“。
在刘闯教授看来,想要解释人们的知识与认知,可能更高明的思想资源是贝叶斯大脑/能动推理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概念:能动推理和马尔可夫毯。能动推理的基本理论是,人类和动物大脑是一种以最小自由能为原理,靠贝叶斯定律来推理、检验、最小化误差(或者退一步,不能最小化时,改变其原始推理假设)的感知认知系统。能动推理理论发现,人脑是自然地通过贝叶斯机制来认识世界的,贝叶斯定理不仅是概率论定理、不仅是单纯的数学发现,而且还是我们人脑赖以运作的自然规律。这种能动推理相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马尔可夫毯,这是加诸于人脑上的一种因果性的信息保护机制,可以限制进入大脑的物理信息(光、声等等),使得大脑能只用不多的能量和不快的速度就能实现认识。
总而言之,人类的认知鸿沟有两层,一层是自然的鸿沟,另一层是理性的鸿沟。马尔可夫毯的存在使得认知鸿沟更深、更宽。贝叶斯定律不仅是人类赖以构建理性之桥的定理,同时也是人脑赖以运作的自然之桥的规律。认知鸿沟没有直接跨过的可能,理性之桥上仅过真命题知识,仅有外在权威才能保证理性之桥的畅通,但是知识应该包括近似真的命题、非命题感知、默会知识等,后面这些知识是通过自然之桥获得的,而自然之桥右是靠如贝叶斯大脑这样的机制来维持的。如果贝叶斯大脑大面积地、系统性地出问题,人类乃至动物的存都会受到严重威胁,实际上,贝叶斯大脑这个模型的发现就是基于许多对病态大脑的研究;如果自然之桥断裂,理性之桥是无法顶替的,快思维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方。人类与非人动物的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可以用理性训练和维系自然之桥。
刘闯教授的讲座内容极具启发性,现场和线上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针对自然之桥和理性之桥的关系,以及理性知识的性质问题,刘闯老师回应道:讨论自然之桥与理性之桥在获取可靠知识上的关系是复杂的。理性之桥负责培养和维护自然之桥,进行决策如政治、理财,以及确立道德和规范。从演化的视角来看,培养自然之桥是理性之桥的初步任务。理性是可以被自然化的,但从知识论的外在主义角度来看,仍需保持知识是基于真实信念的观念,并增加其他条件以确保其完整性。这些额外的条件必然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自然之桥的存在,可能有助于解释传统哲学家难以解释的问题,如近似真实和非概念性的知觉内容。
针对贝叶斯大脑有听众问道既然它也不能保证不会犯错,在会犯错的情况下,贝叶斯大脑为什么不会让我们“越学越笨”?刘闯教授解释,贝叶斯大脑是实验心理学提供的一个机制,但它也可能出错。人的大脑在观察外界时直接表示外界,而不是仅仅捕捉光或声音等原始信息。这种表征是有准则的,并基于事实来确定其正确性。与此相反,传统知识论主张,无论外物的真实性如何,人们的心灵印象始终是相同的。然而,根据素朴实在论,事实、幻觉和错觉在人们的心中产生的印象是有区别的。
记录人:梁家铭(实习生)
简介
活动主办方: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
机构活动时间:
2023-10-13
活动地点:
北大书店
活动状态:
已结束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