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这种中国哲学是否能够成为世界秩序的基础?

2019-08-11 18:21:17

85db2f32e11f9c27e0818057b4a82d79.jpg

图片来自Usplash的Adriel Kloppenburg

当今世界上充斥着矛盾、敌意与文明之间持续不断的交锋,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我们正从失败的国家秩序走向一个失败的世界秩序。如霍布斯所言的混乱无序状态日益加剧,在这种状况下,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以一种近代早期的旧式英雄形象现身,并错误地将这个世界视为一个战场,而不是命运共同体。然而,鉴于全球化已经使全世界经济相联、信息共享,这种思路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将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天下”理念,大体可以解释为天下万民和谐共处。这种世界秩序的理念曾在周朝奉行数百年,它存在于大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

天下的合理性

为了解释天下的概念,我先介绍一个模仿测试,它将会揭示这个概念的哲学根源。在这个游戏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将在霍布斯主义的自然状况中寻求其个人利益之最大化,并且,每个参与者也都可以学习和模仿其他参与者所采用的成功策略。

游戏的结果是,没有任何一种成功策略可以长期独占鳌头,因为它们都会被其他参与者模仿,并迅速成为共同知识。在所有参与者都学会了现有的全部成功策略后,策略之间最终达成了稳定平衡,所有参与者在此刻都变得同等地聪明或同样地愚蠢。

一个被模仿的策略既可以是善意的,也可以是充满敌意的。如果一种策略被普遍模仿之后导致了自我毁灭的后果,它就是非理性的。而理性的策略首先考虑共存,即使被其他参与者所仿效,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回报。这也是唯一可以不招致报复,从而也能成功抵御来自其他模仿者的挑战的策略。

天下是一种理性的世界观。从博弈论的观点看来,它设想了一种不可战胜的策略,可能是稳定进化策略的最佳构想,也可能正是当下正处于历史转折点的世界所需要的。

“天下”是什么样子?

“天下”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能够让万民和谐共存的包容性世界,字面意思是指物理世界,但在理论意义上,它是一个由三重世界组成的政治概念。

“天下”首先是指天空之下的土地。其次,它指世界上普遍民心和普遍共识,这一点更多地关涉具有感受力的心而不是单纯理智的心。其三,“天下”是一个对世界秩序负责的普遍制度。只有达到物理、心灵和政治三重世界的统一,才能实现天下。

大约3000年前,周朝将“天下”概念化为政治体系,这也是它在历史上唯一一次被实践。这个王朝寻求将整个世界置于一个政治体系之内,其目的是,在当时所认为的文明世界范围内消除一切负面外部性和冲突。因此,“天下”体系将“政治”定义为一门能够化敌为友而实现共存的艺术。它与现代的几个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德国法学理论家卡尔·施密特的“我们 vs. 他们”、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权力斗争观念,以及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如何在当代实现“天下”?

哲学家康德提出的“永久和平”理念在以同质文化为主的地区被证明可以实现,但是,它却无力解决亨廷顿指出的文明冲突。对于深度连通并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天下和平”的理念需要更进一步深化。它必须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兼容性的普遍主义基础之上,涵盖所有文明;而不能是某一个文明以单边的、排他的方式试图独占普遍性。

用哲学话语来说,并回到我刚才提及的模仿测试,有望实现“天下”体系的方法论必须是关系理性,就是说,存在以共在为前提条件。当且仅当每个人允许他人生存,他们自己才得以生存;否则每个人都会遭遇残忍的报复。孔子“仁”的理念很好地体现了这个道理,即存在只能通过和他者的关系来定义,而不可能通过个体存在自身来保证。

和个人理性相比,关系理性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根据我的定义,关系理性强调的是,相互敌意的最小化优先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意味着,“天下”体系建议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关系理性应该置于个人理性之上。

对于建立一个包容所有民族的健全世界秩序来说,关系理性和普遍同意至关重要。孔子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将其原则阐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天下”的根本原则也可以被命名为“孔子改善”。比起被自我利益所驱动的“帕累托改善”,这是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

当今世界,多元身份前所未有地相互依存。对于当下的全球治理,我无法想到更优的总体理念。在这个时代,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只会导致无穷无尽的冲突,并对所有人造成损害。

*本文来自《世界邮报》, 博古睿研究院和《华盛顿邮报》的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