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如何在数字时代看清真相

追求优质媒体

2019-09-09 10:23:23

每年,《世界邮报》都会与总部位于苏黎世的哥利布·杜威勒研究所(GDI,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合作,评选主流英语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2018年,我们采取了一种新型的评估影响力的方式,即统计维基百科上的人物词条之间的链接数量。比如,从某一人物的词条主页关联到其他人的词条页的链接数量,以及从其他人的词条关联到目标人物词条的链接数量,从而显示出这个人在该联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使用了一个名为Tribe Finder的分析工具,通过互联网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如“唯心论者”、“环保人士”等——对人们已经了解的“族群”进行统计。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在民粹主义思潮不断蔓延的背景下,全球化潮流仍然有力地压制着本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反弹。

这种基于数据对“族群”进行统计的方式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使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影响更为可见和透明,从而帮助我们判断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

GDI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慧研究中心研究员彼得·格洛尔(Peter Gloor)对“网络社交平台(推特)的虚幻影响”进行了统计,提出除了高层政要以外,该平台上最大的跟进人群几乎都是好莱坞明星或乐坛名人的粉丝俱乐部,这些粉丝群之间的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2017年GDI年度项目恰与该年度博古睿奖得主、英国哲学家奥诺拉·奥尼尔(Onora O'Neill)的研究相关。奥尼尔的研究关注信息可靠性,她在《世界邮报》的一篇评论写到:“一些网络浪漫主义者仍然认为,任何对线上交流的限制都是错误的——他们忘记了,言论自由仅仅只是沟通伦理的众多准则之一。”在奥尼尔看来,这一伦理的核心标准,在于相关陈述及其来源是否确实是“可信、可行且可靠的”。

事实上,尽管网络社交媒体充斥着仇恨言论、虚假新闻和似是而非的事实,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它们在重新占据传媒主导地位之后,转而“追求质量”的迹象。在2017年,《世界邮报》的出版合作伙伴《华盛顿邮报》的在线订阅量增至三倍,因为民众将其视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即便如此,互联网仍然是“族群”争夺的重要场域,各种不同声音相互争夺着话语权。

正如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所指出的那样,族群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爆发,是出于对“身份流动”这一现状的回应,甚至或将取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漫长历史文化之中的“地域性爱国主义”。他认为,当今形形色色的“族群”得以取代过去以地域为界的质朴划分,是由于个体在各自为营的移动世界中,出于“相互联接的隔离”而寻求归属感的保护。斯劳特戴克说,后现代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在“孤立”与“互联”之间取得平衡。

*本文摘译自《The eruption of tribalism in the digital age》,原刊于《世界邮报》(2018年1月19日)。

Nathan_Gardels-w600.png